日本機床近來在中國訂單大幅增長,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既包括中國本土市場需求和政策驅動的爆發,也與日本企業的戰略調整及全球市場變化密切相關。以下是核心動因分析:
一、本地化策略深化:服務與供應鏈提速
1.服務網絡升級
日本企業加速在華設立技術服務中心與零部件倉庫,縮短售后響應時間。例如,北村機床在濟南建立“中國技術應用服務中心”和“零部件中心”,將售后效率提升50%以上,滿足航空航天、半導體等領域的高可靠性需求。
2.生產本地化
為降低成本并貼近市場,山崎馬扎克(寧夏)、Okuma(北京)、天田(上海)等企業將高端機床產能轉移至中國。例如,Okuma投資20億日元擴大北京工廠的臥式加工中心產能,以規避關稅壓力并縮短交貨周期。
二、中國市場需求的多元增長
1.制造業升級驅動高端設備需求
中國制造業向高端化轉型,精密加工設備需求年均增速超15%。汽車、半導體、醫療器械等領域對高精度機床的依賴度顯著提升:
汽車行業:新能源車(NEV)擴產帶動設備投資,2024年4月中國汽車行業對日本機床訂單同比激增46.8%,達133億日元(34個月峰值)。
電子與通信:家電、計算機和通信設備企業大規模采購,相關訂單增長22.8%
2.政策紅利釋放
中國“十四五”規劃將高端裝備制造列為重點,補貼政策直接刺激設備更新需求。
例如,生產設備更新補貼推動企業采購日本高精度機床,以提升制造水平。
三、技術優勢與場景適配性
日本機床在特定領域仍具不可替代性:
核心技術壁壘:如北村機床的“人工手工刮研調校”“多級齒輪主軸頭”技術,可穩定處理難切削材料(如鈦合金),滿足航空航天、醫療領域的高強度加工需求。
場景適配能力:牧野銑床針對中國新能源車模具需求優化設備,Okuma的大型機床因適應通用機械制造需求而訂單激增。
四、全球市場對比:中國成關鍵增長極
區域需求分化:歐美市場疲軟(歐洲訂單連跌6個月,北美受關稅政策拖累),而亞洲(尤其中國)連續13個月正增長。
2024年4月,中國占日本機床外需訂單的24%,貢獻率居首。
供應鏈避險策略:中美貿易摩擦促使部分企業減少對美依賴,轉而通過中國本土化生產保障供應鏈安全(如富士機械在昆山建立“一條龍”生產體系)。
五、日本企業的戰略調整:從封鎖到合作
技術合作開放:面對中國國產機床的崛起(如沈陽機床五軸加工中心價格僅為日系同款40%),日本企業從“技術封鎖”轉向聯合研發。
例如,日本機床工業會刪除行業白皮書中的“技術優勢”章節,新增“亞洲協同創新”內容。
價格策略靈活化:韓國現代重工曾降價30%搶市場,但日本企業通過本地化生產進一步壓縮成本,維持競爭力。
多重動因下的短期爆發與長期挑戰。
日本機床在華增長是本土化服務升級、中國高端制造剛需、政策刺激及全球市場轉移的共同結果。
但長期看,中國國產機床的技術突破(如五軸聯動精度達0.01毫米)和價格優勢(低于日系50%以上),正倒逼日本企業放棄技術壁壘策略,轉向深度合作與產能本土化。
未來增長能否持續,取決于日本企業能否在技術開放與市場響應速度上進一步突破。
日本機床全球市場整體份額*
日本機床產業占據全球市場近50%的份額,尤其在高端數控機床領域長期保持30%以上的占有率,部分細分領域(如五軸聯動、電火花加工)甚至超過70%。
2024年全球數控機床市場規模達669.2億美元,其中日本企業貢獻近半份額,山崎馬扎克以52.8億美元營收位列全球*。
梯隊排名優勢
在全球前十大機床企業中,日本占據6席(山崎馬扎克、天田、大隈、牧野、森精機、捷太科特),德國占3席,美國占1席。
第二梯隊(Top11–20)中,日本企業如沙迪克、岡本、安田雅仕達等進一步鞏固其技術壁壘。
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eFO1q1Rzzyabluu4dqKfzQ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