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來,上海工具廠有限公司各項主要經濟指標之所以一路攀升,主要得益于以下三個方面:一是,1.2億元國債技術改造項目提前完成,提高了自主創新能力;二是,在整體搬遷中實施優化重組,使主業更為突出;三是,采取合資途徑,開拓了高端產品市場。2005年上工銷售收入已達到3.5億元,三年來增長了75%;2005年出口創匯920萬美元,同比增長了50%。
國債技改正逢其時
使上工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的國債技改項目,從2002年初啟動,原計劃要到2003年9月才能竣工,但由于提前了9個月,正好趕上了我國機床工具行業的高速發展期,從而贏得了市場機遇。在技改方面,上工有三條經驗值得借鑒。
分段實施技改。
在實施技改時,上工采取了合理的分段實施辦法。如PCB
刀具作為一期工程,早投產早上馬,使新產品盡快形成了市場,到2005年僅PCB
刀具產值已達7500萬元。
合理分配貸款。
1.2億元貸款的合理分配,體現了上工資金管理和資金使用上的能力。這種能力主要體現在如何使數控刀具發展的目標更集中、更見效、更快速。如對新廠房改造方面僅投了3000萬元,其余9000萬元均用于設備改造。
引進設備實現了效益*大化。
過去有些企業在技術改造時,全部引進國外設備使技改成本上升。上工公司技改時,并沒有將9000萬元全部用于引進國外設備,而是將其中的2000萬元用于購置國產設備,這樣節省了資金,使引進設備達到了效益*大化。
企業技改引進了設備,如果培養不出自己的操作人員、開發人員,那么再好的技改項目也看不到效果。上工為了能使技改與人才培養同步,大膽改革,如在引進人才上,上工的標準是:“看學歷、不惟文憑,重在水平”;對干部的使用標準是:“靠得住、有本事、出業績”。這些標準打破了以往的條條框框,體現了上工對人才的求賢若渴。上工從2002年開始陸陸續續引進的近10名研究生當中,已有半數以上擔當起一些項目的負責人。對于藍領人才,上工同樣非常重視。據統計,上工2000年中級工比例僅占職工總數的46%,*工、技師僅占8%;到了2005年底,中級工比例已達66%,*工、技師比例已達28%。
在整體搬遷中實施優化重組
上工公司原處上海市內環線位置,因城市整體規劃而搬遷。搬遷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到2003年上半年結束,歷時一年有余,橫跨兩個年頭,但這兩年不但沒有停產停工,而且連續兩年都完成了年度任務。
要說整體搬遷沒有影響和損失這是不可能的,但上工又是如何讓這些損失減少到*小,并從此走上騰飛之路的呢?歸納起來有三點。
合理制定搬遷方案。
他們在搬遷過程中采取了成熟一個搬遷一個的辦法,新廠址的生產能夠銜接上了再搬遷,有些分廠明天即將搬遷,今天還在堅持生產。由于精心策劃,這一搬遷工程得以平穩實施。
搬遷和產品結構調整結合。
上工并沒有采取有什么搬什么,而是在搬遷中對產品進行結構調整,對資產進行整合。如在搬遷前先將一些外擴產品進行梯度轉移,還對一些輔助生產部門如裝備修造廠、工量具裝備廠進行重組,提前安置。這一調整使上工產品結構更加優化,主業更為突出,從而達到了削枝強干的目的。
搬遷和改革結合。
在搬遷方案討論中,曾有人提出,先找個地方搬過去再說。上工沒有采納這種求穩怕亂的做法,而是借搬遷之機實施改革,精簡富余人員。在上海電氣集團的支持下,上海電氣托管平臺2003年吸納上工富余人員300名,2005年又吸納了900名,從而使企業卸掉包袱,加快了改革進程。
合資開拓高端產品市場
經過技改,上工在高等級的精密磨槽鉆、PBC鉆、聚晶金剛石刀具、鍍層刀具等四大類刀具上具備了國內*水平,但在齒輪刀具方面依然處在只能生產中低檔產品的水平,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上工采取了合資途徑。經過一年多的艱苦談判,終于和意大利SU公司實現合資,并于2005年4月對外發布合資信息。根據合資內容,合資項目不僅僅包括齒輪刀具,還包括齒輪刀具機床,這種產品延伸,可以從中看出上工在合資上的前瞻性。另外,合資的方法也值得借鑒。上工不是將現有的齒輪刀具一塊拿出來合資,而是雙方共同出資,在上海汽車城嘉定區共建新廠房,廠區的選址既表明了合資企業貼近汽車行業用戶的決心,又因為另起爐灶,避免了以往合資由于人員分流、資產評估等因素而延誤時機。由此可見,上工的合資是立足于新的增長點、立足于高端產品開發和新的市場開拓,通過合資力求改變“國產機床配洋刀”的現狀。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