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市場上,如果一家企業通過行業壟斷從而掌控強大資源,進入“世界500強”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然而,中國五礦集團公司(下稱“五礦”)卻提供了另外一個樣本。
這家以做礦產貿易起家的央企,在日益開放的市場大環境下,通過在貿易、資源開發(采選、冶煉)和勘探領域的主動出擊,已成功轉型為中國*大的金屬和礦產品開采、冶煉、生產、流通企業,并在強化資源控制能力的同時實現規模擴張,鍛造出強大國際競爭力。
*合作模式
五礦的一次主動出擊,曾改變了國內銅進口商的貿易方式。
1997年11月,波蘭總統克瓦希涅夫斯基應邀來華訪問,五礦有色銅部的負責人了解到,訪華團成員中有一位波蘭銅業公司(KGHM,下稱“波銅”)負責技術的經理。彼時,波銅是世界第七大銅和第二大白銀生產商,雙方之前從未接觸,五礦有色銅部的負責人希望能從該公司直接進口電解銅,以拓寬采購渠道。
幾經打聽,該負責人得知這位技術經理住在北京凱萊大酒店,抱著試試看的心理登門拜訪,發現他只會說波蘭語,馬上從北京外國語學院找來一位翻譯,當天晚上雙方進行了簡短溝通,這位熱心的技術經理表示,愿把五礦的意圖向總部匯報。幾天后,雙方達成了電解銅采購的意向性協議。
同年12月,五礦有色組團去波蘭,經過兩天談判,與波銅于圣誕節前簽下了首批3萬噸電解銅的長期采購合同,“1998年,中國共進口電解銅13.8萬噸,其中五礦從波銅采購的3萬噸就占全國進口總量的22%左右。”
該事件的親歷者說,雙方合作成功其實有一定必然性,1997年前后,銅的采購都是通過現貨貿易的方式進行,國內進口商都是從國際貿易公司手中采購,五礦有意省掉中間環節。“像這樣有意識的和礦業公司建立直接聯系、簽訂長期采購合同,當時在中國我們是*個吃螃蟹的,目前我們與波銅、BHP、英美資源等礦業公司全是直接合作。”
五礦現在已成為波銅在中國的*進口商,去年該公司從波銅采購了價值1.9億美元的電解銅,貿易額占到中國自波蘭進口總額的45%。從1997年至今,五礦共從波銅進口了40萬噸電解銅,價值近12億美元。雙方還有意將合作范圍擴大到包括銅礦勘探、開采等諸多領域,波銅副總裁MaksymilianBylicki今年3月表示,該公司計劃與五礦共同在中國投資新銅礦。
隨著五礦從貿易型企業向資源型企業嬗變,其獲取資源的方式也力求有所突破,五礦和智利國家銅業公司(Codelco,下稱“智銅”)合資是一個極好的注腳。智銅是全球*大的銅生產企業,已探明銅礦儲量約占全球的20%,即便不新增儲量也可供開采70年,2006年,該公司生產電解銅180萬噸,相當于國內電解銅產量的2/3。早在2004年年中,五礦和智銅就開始探討項目合作的可能,及至當年11月APEC會議期間,五礦與智銅簽署了《聯合開發智利銅資源諒解備忘錄》,根據備忘錄,五礦擬與智銅組建一家合資公司,共同開發智利的銅資源。
據五礦有色相關人士回憶,雙方前前后后在圣地亞哥、倫敦、北京等地進行了13輪集中談判,就在正式協議簽署前的一兩天,雙方的談判人員、銀行代表及律師還在北京連續工作了38個小時,以敲定一些重要細節。
去年2月22日,雙方的合作終于開花結果。五礦與智銅將按50:50的股比組建一家合資電解銅企業,智銅將在15年內通過合資公司向五礦有色提供83.625萬噸電解銅,五礦同時擁有在2009年前后獲得智銅新開發的GABY銅礦25%股份的選擇權,項目總投資*終將達20億美元。
五礦總裁周中樞事后總結道,在合資過程中,五礦先與智銅成立合資公司,然后再向資源領域滲透,這種迂回的方法就不會招致對方的反感。
據五礦有色相關人士介紹,合資公司于去年6月開始運營,截至目前,已向中國發送13個批次約6萬噸電解銅,價值5億美元。“一些國際礦業公司早前不愿與五礦合作,認為五礦是純貿易企業,沒有實業做支撐;智銅愿意與五礦合資,表明五礦向資源企業轉型的戰略是正確的。”上述人士稱,“智銅此前從未與其他企業進行過類似合作,也說明五礦的國際競爭力在不斷提升。”
國內的銅資源2/3依靠進口,通過與波銅、智銅的深度合作,五礦有色構建了穩定的電解銅供應渠道,目前該公司已成為國內*大的電解銅進口商,2006年的進口量占我國進口總量的20%。五礦有色一位高層表示,該公司將積極參與國際并購,以進一步推進戰略轉型。
重組形成協同效應
以貿易起家的五礦向資源開發領域進軍,緣于領導層的憂患意識。前任總裁苗耕書認為,五礦只搞貿易就是抓住了產業鏈條或說利潤鏈條的一個環節,如果其他環節受制約就會影響經營業績。
從2003年開始,五礦通過大手筆收購以搭建實業平臺。當年,五礦收購了江鎢集團;翌年重組了邯邢冶金礦山管理局(下稱“邯邢局”);去年和今年,又分別并購二十三冶和營口中板廠。
其中以重組邯邢局*為外界關注。邯邢局1951年7月建礦,由于國內大部分鐵礦都是由鋼鐵企業聯合組建,在三家獨立的鐵礦企業中,以邯邢局的規模*大。2002年以前,該局在邯邢地區擁有7座礦山和8座選礦廠,彼時,由于每噸鐵精礦(品位66%左右)的售價僅為240元左右,基本無利潤可言,于是邯邢局轉產自救,開辟了大量非礦產業,包括養雞廠、啤酒廠、硫酸廠、粉煤灰制磚廠等,但由于缺乏技術和人才且成本高,出現虧損。2002年5月8日,時任邯邢局黨委書記兼*副局長的王清堂認為,邯邢局發展的*出路是“走出去”。
當時除五礦外,還有幾家央企也表達了希望與邯邢局重組的意愿,王清堂告訴記者,之所以后來選擇五礦是因為雙方互補性更強一些,“轉型中的五礦缺乏資源開采的技術和人才,這是邯邢局所擅長的;而急欲走出去的邯邢局缺乏國際化的網絡和平臺,這恰恰又是五礦的強項。”邯邢局提了兩點要求:五礦須把邯邢局當作一個獨立的業務板塊來管理;另外重組得有個過渡期,邯邢局在此期間擁有一定自主權。五礦一一應允。當年11月下旬,王清堂與苗耕書會晤,經過15分鐘左右的談話,兩人決定將企業重組提上議事日程,12月初,雙方將重組意愿上報國資委。
然而,事情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從2002年底開始,鐵礦石的價格就開始上漲,每噸鐵精礦(品位66%左右)的價格逾300元,至2003年,鐵精礦價格一路攀升。此時,邯邢局的部分管理人員不理解,一是眼看著邯邢局2003年就要扭虧為盈,為何還要無償劃轉給五礦,找個“爹”管著自己?二是原屬央企的邯邢局成為五礦子公司后,自身職位從司級干部降為處級干部。
這是一次難忘的記憶,就好像一個連貫自如的動作被外力突然擋了一下。質疑聲起,王清堂備感壓力,他利用開職代會的機會為員工繪就了一幅美好前景,“大家不能只看眼前利益,我們主業是發展礦業,而五礦的低成本和控制資源等戰略切合了我們的實際,必將把邯邢局帶到一個新高度。”2004年3月和6月,重組方案分別獲得國務院和國資委批準,2004年9月18日,邯邢局正式成為五礦全資子公司,王清堂被擢升為五礦副總裁。并入五礦后,邯邢局與五礦的協同效應很快就顯現出來。
邯邢局副局長魏書祥給記者講了一個故事。2006年4月25日,他在去山東出差的路上收到一條短信,安徽霍邱諾普礦業有限公司(下稱“諾普礦業”)100%股權擬轉讓給省外一家民營企業。諾普礦業于2002年9月通過競標方式獲得安徽吳集鐵礦北段的探礦權,該礦床已探明礦石儲量1.05億噸,2005年,諾普礦業生產鐵礦石35萬噸,贏利約4000萬元。由于該公司管理層意見出現嚴重分歧,股東們決定將其出售。
據魏書祥了解,諾普礦業的大股東上海諾普照明有限公司(下稱“諾普照明”)希望其找到一個好歸宿,故他判斷這家民營企業獲得勝算的機會不大。4月29日,魏書祥奔赴上海與諾普照明的代表接觸,表達了邯邢局有意收購諾普礦業的想法。彼時,關于諾普礦業的股權爭奪戰已進入白熱化,不僅礦業公司、鋼鐵公司和貿易公司趨之若鶩,甚至還有白酒企業參與其中,表示不僅接受所有條件,并放言愿意比其他競爭者的任何出價高出1000萬元。
情況十萬火急,邯邢局于“五一”期間組織專家對項目風險進行論證,大家一致認為,這是一個可遇不可求的好項目,1.9億元的投資將物有所值,五礦總裁周中樞獲悉此事后,指派相關部門幫助邯邢局聘請中介機構、提供法律支持等。5月25日,邯邢局進駐諾普礦業開始盡職調查,中介機構的評估報告出來后,王清堂對魏書祥說,競標價格上浮在3000萬元以內就不用再請示了。
“后來一家競爭對手的報價甚至高達2.9億元,但諾普照明更看重邯邢局的采選礦背景,同時我們也做了一些讓步,2006年6月11日我們以2.2億元與各股東方簽下了股權轉讓協議。”魏書祥回憶道。收購諾普礦業后,邯邢局又投入3000多萬元對其生產設施進行完善,到今年年底諾普礦業的鐵礦石產量將達99萬噸,鐵精礦產量約35萬噸,達到一座中型礦山的規模。
據邯邢局提供的數據,2006年該公司主營收入20.79億元,盈利6.53億元,其銷售收入占五礦的比重不足2%,但利潤貢獻率卻高達20%。通過收購、增資擴股等方式,目前邯邢局保有的鐵礦儲量已達5.4億噸,到2010年左右,這一數字將變成7億噸。
價值鏈上移
在資源開發領域的優勢鞏固后,五礦又開始思考下一個問題:有什么方法能讓成本變得更低?
2005年7月,五礦成立礦產資源部,加快進入地質勘查和礦業權市場,欲以*低成本、*快速度獲取盡可能多的資源,實現價值鏈上移。
五礦礦產資源部總經理王炯輝告訴記者,五礦選擇了祁連山、三江成礦帶、南嶺成礦帶及長江中下游成礦帶作為重點勘探區域,并通過市場化手段獲取資源。以獲得青海木里煤田部分探礦權為例,五礦在青海成立企業,獲得了2.6億噸的焦煤儲量;目前五礦有16臺鉆機在江倉礦區工作,通過進一步勘探得知儲量不少于3億噸,設計年焦煤生產能力為240萬噸。
駛上戰略轉型的快車道,資源控制能力強化的結果是規模的擴張。2006年五礦營業額和利潤分別比2003年增長55%和324%,利潤增長率比同期央企平均增長率高184個百分點。
對此,五礦新聞發言人何劍波提供了一個注腳:“目前五礦轉型邁出了關鍵幾步,一是關鍵資源占有量大幅增加;二是主營業務經營模式明顯轉變;三是控股生產企業規模不斷壯大,再加上在國企重組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進入國際資本市場。因此今天規模的擴張是有扎實基礎的。事實上,從經營規模來看公司前幾年就達到了‘世界500強’的標準,今年才申報的原因是我們很看重這個‘強’字。”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