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天津濱海新區又迎來一家全球“龍頭”企業——美國肯納金屬公司。8月11日肯納金屬中國有限公司在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區舉行開業慶典。該公司在天津興建的生產廠,占地面積8萬平方米,一期投資3100萬美元,建設廠房16000平方米。天津肯納金屬投產一個月來進展順利,主要生產
硬質合金刀片、
鉆頭、擠出桿及非標
刀具等。目前產品大部分出口,銷往亞太地區及全球,服務于機加工、汽車、航空、采礦等行業領域。
美國肯納金屬(Kennametal)公司建于1938年,總部位于美國賓西法尼亞州,在全球共設有60多家工廠,是世界第二大硬質合金
刀具制造公司。截至2005年,全球銷售額達23億美元。據悉在眾多分工廠中,天津工廠的產品*齊全,技術裝備*先進,規模*大。該公司表示要將天津工廠建設為肯納海外*大的加工中心和全球*大的生產基地。肯納金屬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卡洛斯·卡多索在開業典禮上也表示肯納金屬公司將通過天津工廠,把*先進的技術與經驗、工程產品和先進材料帶到亞太地區。
老總訪談:努力建成全球*大加工中心
崔德理,陜西省戶縣人,1981年考入重慶大學冶金及材料工程系,金屬壓力加工專業學習,1993年獲北京科技大學博士學位,期間主要從事“超深沖汽車鋼板”的開發研究工作,1993年到1995年,在北京科技大學冶金系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繼續從事“汽車用鋼板”的研究。1995年進入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德爾福公司工作,現任肯納金屬(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國際商會理事。
肯納金屬在天津開業之際,《經濟周刊》專訪了肯納金屬中國有限公司首位總經理崔德理博士。初見崔德理,覺得在他的頭銜之中“博士”要比“總經理”更適合他。就是這位學者型的新官,見證并親歷了肯納在天津的創業。
建設*工廠
《經濟周刊》:2005年3月15日,天津開發區西區迎來一家全球“龍頭”企業———肯納金屬(中國)有限公司。作為首位天津地區總經理,您為什么會選擇肯納,您對公司本身以及這一年多公司的發展情況有何感受?
崔德理:我曾在天津工作過很長時間。此次肯納金屬(中國)有限公司新廠進駐天津濱海新區,與我喜歡做創造性的事情的個性契合;此外,我的專業是冶金材料,新廠則是一個大規模的金屬加工工具工廠,屬于冶金行業,在技術上與我也比較接近。我想如果可以把我在大學十年積累的經驗以及之后在工作中十年的管理經驗結合在一起,我有信心辦出一個*的工廠。一年前,你現在目光所及之處還是荒地,2005年8月開始打樁,建設廠房,公司從開始的兩三個人發展到現在的120個人,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把整體團隊搭建完畢,就連篩選過的簡歷也有上千份。*期投資的進展很順利,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建設速度之快,也成為濱海新區的典型。
《經濟周刊》:肯納金屬(中國)公司落戶開發區西區時,前總裁唐嘉義先生曾表示,2至3年內將擴產,使泰達新廠成為肯納海外*大的加工中心和全球*大的生產基地,對此您有何感受?全球*大加工中心的“*大”怎么解釋?
崔德理:這個目標是我和肯納金屬每一個員工激情和夢想的方向。從投資方面而言,肯納金屬中國有限公司是肯納金屬在天津投資興建的獨資子公司,占地面積8萬平方米,一期投資3100萬美元,建設廠房16000平方米,僅僅一期工程的規模就在肯納金屬全球60多家工廠中排名前三,在二期和三期中會繼續將投資的空間擴大。
從產品方面而言,肯納金屬的其他工廠一般只能進行一種產品的生產,而泰達新廠可以生產四大類產品,包括:硬質合金
刀片、
鉆頭、擠出桿及非標刀具,此種發展趨勢和建成*大*好的工廠是一致的。從技術裝備水平而言,肯納金屬的技術裝備代表了目前此行業的*高水平。
《經濟周刊》:*高水平還包括哪些方面?
崔德理:在安全環保方面,開發區管委會的同志也非常了解,天津肯納金屬是按**好的工廠的標準要求自己的。在企業文化方面,肯納金屬在美國是*佳雇主。在中國,肯納金屬同樣也要成為肯納全球企業文化的一分子,以顧客為中心的同時,以人為本,在建成目前全球*好的制造業工廠的同時,爭取在中國也成為員工喜愛的雇主,樹立榜樣。
《經濟周刊》:肯納金屬一期已經建成投產,未來還有什么具體規劃?
崔德理:公司在中國以及亞太地區的顧客增長很快。公司的戰略是“三個三分之一”,即北美,歐洲,其他區域各占銷售的三分之一。目前亞洲區要達到三分之一的目標,潛力還很大。對于我們新廠而言,首先是做到工廠的滿產,以*的水準要求團隊建設和對客戶的服務。其次是爭取在一年的時間內,到明年的6月份,建成全球先進的工廠,在產品的指標上等等方面,達到*于其他工廠的水平。
服務始于研發
《經濟周刊》:濱海新區將構建六大產業:信息產業、石油開采和石油化工產業、機械制造、生物技術和生物制藥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肯納金屬的產品既與機械制造又和新材料相關,六大產業占了兩個。肯納產品是如何同機械制造和新材料相連的呢?
崔德理:肯納金屬的刀具產品廣泛地應用在汽車制造、航空航天、發電設備制造、電子制造等領域,產品用途主要在于對金屬提供加工工具。中國市場在肯納的全球業務中越來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中國制造業的快速發展,肯納金屬在中國擁有著越來越多的專業用戶。為這些分布在各行各業的用戶提供更適合的解決方案,將是肯納公司的*大挑戰之一。例如,即將落戶濱海的空客飛機,每一架要鉆300萬至400萬孔,肯納金屬所提供的就是他們所需要的鉆頭。
《經濟周刊》:肯納金屬是否在中國設立了研發中心?是否有在天津設立研發中心的遠期圖景?
崔德理:肯納金屬的研發中心在美國和歐洲。在中國,我們設立了工程中心,可以負責根據顧客的要求進行設計,達到了科技含量高,周期短的目的。對于不同國家客戶的不同情況,公司配合制定出適合其應用與需求的技術創新和研發方案,幫助客戶實現提高加工效率和產品質量、降低制造成本的目標,這是肯納金屬業務發展的方向和經營宗旨。肯納金屬的同類產品在國內和國際上都處于*水平。
對于研發中心在天津的設立,引用肯納金屬一位負責技術的總裁的講話:不是建與不建,是什么時間建的問題。肯納金屬對天津的投資是戰略性的安排,隨著業務發展的速度和情況,相信研發中心的設立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區域發展帶來客戶與機遇
《經濟周刊》:如何理解肯納金屬選擇在天津建廠的戰略部署?
崔德理:肯納金屬與開發區洽談合作已久,公司在對國內1500多家開發區進行篩選比較后,*終確定落戶天津開發區,基于以下幾個主要的緣由:首先,開發區定位于濱海新區現代化制造業基地和研發轉化基地,開發區政府是服務型政府,理念先進,例如我們在和開發區的洽談階段,建設階段,同專門的招商窗口以及后期服務部門分別打交道,程序上非常簡潔有效,這種產業環境適合企業發展;其次配套設施完備,例如電力供應可靠穩定,具有港口,運輸方便。*后一點重要因素是天津的人才供給比較充足,擁有眾多的大學,以及中專技校。
《經濟周刊》:肯納金屬在西區落戶一年了,對于西區的發展有什么感受嗎?您如何看待區域和企業之間的協調發展?
崔德理:發展太快了。一年前剛落戶的時候,西區只有十幾家工廠,道路也還在建設之中,現在據不完全統計的數據已經有四十多家,高速路也建成了,相信隨著周圍宿舍區域的不斷完善和建成,兩三年之后的西區將建設出更多更加現代化的工廠。實際上中國這些開發區的經濟活力很強,可以說是有點“魔術式”的發展。
區域為企業提供了機會和客戶,包括天津一汽豐田汽車公司及中國諸多汽車生產廠商和航空航天、機械制造、自動化、建筑及農業機械、發電、傳輸設備、家電及油氣勘探等產業部門都將應用到肯納產品。從另一方面而言,區域發展的太過迅速,在對人力資源的需求上的競爭就愈加激烈,人才供應成為對區域的挑戰,對于企業而言,吸引*好的人才來企業工作也是對企業文化塑造的考驗。
學習型經理人十年路
《經濟周刊》:十年了,您從一位學者進入商界,經歷了從工程師到經理的轉變,從技術人員到管理人員的轉變,你對自己的轉型感覺順利嗎?
崔德理:比較大的變化在于,以前是在學校中進行學習和科研工作,作研究性的課題,而轉向社會后,首先在汽車領域,學習如何處理業務,完成了從全球采購供應商、工程師、采購經理直至管理工廠這些職位上的一系列跨越。我認為每個人的可塑性都很大,正如水裝在什么容器中就成什么形狀,雖然表面上職位變動很大,但實際上每一次都是新的學習機會,我曾經的老板,也是我非常欣賞的一位總裁告訴我,在聘用人才時,要善于看到人的潛力進行培養,不應僅僅看經驗,而且要著重考察人才是否有學習新領域的能力,因為客觀上而言,任何人嘗試新的事物之時,都沒有經驗,任何人都總是要有很多的*次,自身不斷學習的能力十分重要。
《經濟周刊》:作為一個學習型的職業經理人,您十多年的從商生涯有多少得益于您的學習經驗?
崔德理:我愛學習啊。我從1981年至1995年在大學度過了14年的學習研究生活,又在外企做了十多年,每一步工作的轉化,能做到因地制宜的適應,有賴于我的學習能力。
在學校時,學習對問題解決的方法和接受對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掌握一套學習方法,如何對待和熟悉資料,如何向他人學習。經常接受新的課題,使我在現在的工作中不會害怕去做沒做過的事情,總體而言雖然在學校進行科研工作,在企業進行管理工作,兩者方向不同,但是在*近這十多年的工作中所得到的收獲比我在學校的時候要多很多。
《經濟周刊》:您是如何看待這五年天津的變化和產業環境的變化?
崔德理:天津的發展速度很快,機遇會越來越多。作為北方城市人與人之間溝通很暢快,靠海的城市,人的性格大度,包容性強。對于產業環境,我認為正在向深層次、帶有技術含量和具有創造性的特點發展。以前吸引投資政策優惠的因素會大一些,因此有許多勞動力密集企業在中國進行組裝生產,或者是直接將二手設備運過來,技術含量很低。現在,產業環境、產業生態的吸引力逐步顯現出來。就汽車而言,很多新的車型已經來中國生產,從以前的組裝變成了現在的機械加工。工業的基礎行業對加工行業依賴性很高,做到把真正的高技術吸引到天津來,產業環境才會發生根本的變化。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