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稀有稀土金屬鎢業集團公司(簡稱“江鎢集團公司”)為江西省屬大型工業集團,是商務部首批核準的鎢品出口企業和鎢品出口供貨企業,在國內外市場上具有重要影響并享有良好聲譽。
江鎢集團公司前身先后為江西鎢錫礦業有限公司(1949年)、中南有色總局江西分局(1950年)、中央重工業部中南鎢礦局(1955年)、江西有色金屬工業管理局(1958年)、中國華興鎢業公司、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南昌公司(1983年)、中國稀有稀土金屬鎢業集團公司(1999年)。2000年7月,中國有色金屬工業體制改革,江西省人民政府在中國稀有稀土金屬鎢業集團公司所屬江西有色金屬企事業單位的基礎上,組建了江鎢集團公司。
江鎢集團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它不僅是江西鎢業和中國鎢業的發源地,也是中國鎢業發展壯大的堅實推進者和見證人。百年來,江鎢集團公司秉承“爭創*,實業報國”的理念,以振興鎢業為己任,全力推動中國鎢工業發展壯大,為國家經濟和國防建設以及中國鎢業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1907年,德國牧師在西華山發現鎢礦,揭開了中國鎢業的歷史,西華山鎢礦成為我國發現*早、開采*早、開采時間*長的鎢礦;1932年2月12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臨時政府在鐵山垅鎢礦成立了中華鎢礦公司,國家銀行行長毛澤民兼任中華鎢礦公司總經理,成為鐵山垅鎢礦的*任礦長。到長征前夕,公司共生產鎢砂7890多噸,創造了620多萬元的財富,為蘇維埃臨時政府提供了70%以上的財政收入,為蘇區反圍剿和打破經濟封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鎢業發展。江鎢集團公司由此走向了快速發展的軌道。
“一五”時期,集團所屬大吉山鎢礦、巋美山鎢礦、西華山鎢礦被列入蘇聯156個援建項目。
1958年10月1 日,我國*座機械化鎢礦重選廠在大吉山鎢礦建成投產,開啟了我國鎢礦機械化大生產的序幕。
1952年,贛州有色冶金研究所成立,為我國冶金系統*早成立的三個研究所之一。該所在鎢礦采、選、冶、加工等方面的技術成果豐碩,先后承接并完成各類科研課題、工程試驗項目1600多項,取得科研成果1000余項,其中*獎勵項目22項(國家科委重點成果獎1項、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2項、全國科學大會獎6項、國家發明獎6項、國家科技進步獎7項),省部級獎勵項目147項,國家專利12項,為我國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技術力量。
至1960年,西華山、巋美山兩個大型采選聯合企業相繼投產,集團自主技術改造和建設的盤古山、畫眉坳、蕩坪、滸坑、漂塘等一批中小型鎢礦也相繼投產,使全集團年采選綜合生產能力達500萬噸,成為全國和世界上規模*大的鎢礦生產基地,為三年困難時期償還外債和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礦山實現機械化生產后,集團公司摸索總結出了一整套企業管理經驗,為國家提供了寶貴的礦山管理資料,有力地推進中國鎢業走向規范、成熟發展的軌道。
1963年,集團所屬贛州有色金屬冶煉有限公司(即贛州精選廠)興建江西省*個鎢水冶車間,揭開了江西鎢冶煉生產新的一頁。1964年4月,隸屬集團的贛州鎢鉬材料廠(80年代初劃歸地方管理)建成投產,成為江西*家鎢絲加工企業,標志江西形成了鎢采選、冶煉、加工的比較完整的生產體系。江鎢集團也由此成為全國*家擁有完整鎢產業體系的企業。
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江鎢集團公司積極吸取和借鑒外來技術經驗,開展技術攻關,實施技改工程,使企業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產品質量達到國內*水平。蕩坪鎢礦生產的寶石牌白鎢精礦,獲國家金質獎,鐵山垅鎢礦生產的鐵山牌黑鎢精礦、滸坑鎢礦的金頂牌黑鎢精礦、贛州有色金屬冶煉有限公司生產的環球牌黑鎢精礦均三次蟬聯國家銀質獎。贛冶牌精鉍及APT獲省、部優質產品榮譽證書,錫錠獲江西省優質產品獎。
江鎢集團公司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努力實現企業的和諧發展。上世紀80年代,江鎢集團各礦山已經形成了成熟的環保系統,許多礦山還在環保工藝上進行創新。1984年,盤古山鎢礦被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命名為有色系統*家“環境優美礦山”。蕩坪鎢礦、西華山鎢礦等先后被中國有色總公司評為“清潔礦山”、“環境優美礦山”。
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江鎢集團公司的發展,給予了親切的關懷。1975年,毛澤東主席親自圈閱中央文件,對西華山鎢礦的生產經營業績點名表揚。1981年,方毅副總理出席了在西華山鎢礦召開的全國*次鎢業科技工作會議,為集團題詞“振興鎢業”,表明了對集團公司的高度信任和期望。200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鄒家華視察蕩坪鎢礦,為集團題詞“開拓進取,二次創業”。
進入新世紀以來,江鎢集團公司與時俱進,創新思路,實現了在新時期的新的發展和跨越,整個集團公司展現出新的活力。
2001年起,江鎢集團公司按照“三步走”發展戰略,堅定不移地走創新發展之路,穩固形成了鎢、稀土、鉭鈮三大產業板塊。
2003年12月28日,江鎢集團公司以大吉山、漂塘、下垅、盤古山、鐵山垅等鎢礦山和贛州華興鎢制品廠等企業資產出資,與中國五礦集團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江西鎢業集團有限公司。
進入2005年以來,江鎢集團公司積極貫徹響應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發展礦業經濟的戰略部署,高舉“二次創業”大旗,提出“立足鎢業,跨越鎢業,立足江西,跳出江西,向多金屬、多品種發展,搶占資源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制高點,著力打造企業的資源優勢和核心競爭力,努力實現集團公司超常規、跨越式和可持續發展”的發展新思路,決心在新的發展時期有所作為,實現更大發展。
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江鎢集團公司按照發展新戰略,創新發展思路,積極抓住機遇,加強對外合作,兩年多里共啟動和推進了30多個項目,并與省內外多家民營企業以及日本東芝、日本住友等名列世界500強的企業合作,合資建立了18家合資公司,在短時間內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05年以來,集團年銷售收入以每年凈增10億元的速度增長,到2006年底,資產總額、凈資產、利潤總額均比2004年翻番。2006年,集團公司被中組部和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授予全國國有企業創建“四好”領導班子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2007年被江西省委、省政府列入“百億工程”重點企業,連年獲得江西省政府工業崛起“年度貢獻獎”、江西省國資委出資監管企業考核A級單位,2006年度江西省綜治先進單位。集團公司鐘曉云總經理還被評為“江西省*企業家”,榮獲了江西省“五一”勞動獎章。
目前,集團公司在江西、湖南、福建、云南、青海、河北等地擁有全資和控股企業33戶,重要參股企業4戶,并且在不斷提升鎢產業發展水平和競爭力的同時,推動產業發展跳出鎢的范圍,形成了相互支撐發展的四大產業板塊。這四大板塊一是鎢板塊。鎢綜合冶煉加工能力已超過3萬噸/年,產品已涵蓋鎢初中級產品的大部分品種。集團還正在推進3000噸
硬質合金項目、2000噸硬面材料項目以及與日本東芝合作的高端鎢絲加工項目等一批精深加工項目,將打造出一個延伸上下游、打通產學研、具有重要影響的鎢產業板塊。二是鉬鉍鉛銀等有色金屬冶煉加工板塊。集團現擁有鉬鉍鉛銀綜合冶煉加工能力2萬噸/年,其中鉍產銷量位居全國首位。在此基礎上,集團將通過正在建設再生金屬加工項目、鎳鈷冶煉加工項目,在鎢以外打造出一個有規模優勢、又具有競爭實力的有色金屬產業板塊。三是礦產資源板塊。近幾年,集團實施走出去戰略,在省外以及海外礦產資源開發項目上取得重大成果,多個有色金屬礦種、多個基地的格局已見雛形。四是非礦產業板塊,包括冶金礦山建筑、礦業技術裝備、汽車改裝銷售、酒店旅游等。
經過百年來的發展,江鎢集團公司已成為國內*大的集有色金屬采、選、冶、銷售、裝備制造等于一體的資源型、綜合性工業集團,在鎢等有色金屬工業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和競爭實力。
這些優勢和實力表現在:一是資源基礎穩固。二是工藝技術處于*地位。集團公司鎢礦山采礦回收率、選礦回收率、鎢冶煉回收率等鎢的初中級產品生產技術指標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三是擁有全面的人才隊伍和管理體制。集團公司擁有從生產探礦到鎢礦采選、冶煉加工整齊匹配的各類專業人才,尤其在礦山建設和經營管理上更具有獨特優勢。四是形成了健全的產業和市場體系。江鎢集團公司具有較為完整的鎢產業鏈和相互支撐發展的有色金屬產業格局。且從1998年起,江鎢集團公司通過集約化經營、集團化競爭,積極引導市場,在國內和世界鎢業界產生了重要影響。五是繼承了我國鎢工業企業的優良傳統,具有*的企業文化。在百年鎢業的滄桑變化中,江鎢集團公司形成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敢于勝利”的優良傳統,形成了“堅定信念,不畏艱難,務實創新,和諧發展”的新時期江鎢精神。
百年江鎢,百年活力。奮進中的江鎢集團公司發展活力無限,創業活力無窮。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產業市場,江鎢集團公司對未來充滿自信,提出了“十一五”發展目標,決心通過3~5年的奮斗,發展成為以稀有稀土金屬為特色,以有色金屬礦業和精深加工為主業,在國內有重要地位、在國際有重要影響的集生產經營、投資經營、資本運營于一體的跨國經營集團,努力奠定江鎢下一個百年發展的基礎,為中國鎢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江鎢集團的發展目標還包括:一是到2010年,年銷售收入確保100億元,力爭150億元;工業增加值確保10億元,力爭15億元;年利稅總額確保10億元,力爭15億元;年進出口總額確保5億美元,為江鎢的新百年發展奠定經濟規;A。二是加快推進全集團的產權股權多元化改造,為江鎢的新百年發展奠定體制基礎。三是全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不斷鞏固產業發展基礎,開創產業發展新格局,為江鎢的新百年發展奠定產業基礎。四是創新人才管理,建立人才激勵機制,不斷優化人才結構,引進高新技術人才,為江鎢的新百年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百年鎢業,百年輝煌。江鎢集團公司愿與行業同仁以及社會各界攜手邁進,奮斗拼搏,共創中國鎢業美好未來!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