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鎢集團充分發揮戰略謀劃、技術、市場、管理和品牌優勢,大膽與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合作,全力謀求民企、外企與國企的機制嫁接和優勢互補,實現了共贏發展
江西稀有稀土金屬鎢業集團公司在二次創業中創造了銷售收入每年增長超10億元、主要經濟指標連年3位數增長的“江鎢速度”。
與“民”齊進共興鎢業
在“草根”經濟風起云涌的今天,民營企業介入國企改制,通過兼并、控股等方式迅速做大做強,早已司空見慣。然而,控股民營企業卻成為江鎢集團實現低成本擴張、謀求新發展的方式。江鎢集團充分發揮戰略謀劃、技術、市場、管理和品牌優勢,大膽與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合作,全力謀求民企、外企與國企的機制嫁接和優勢互補,實現了共贏發展。
2005年,面對國際市場鎢價一路上揚,下游深加工產品利潤空間不斷縮小的情況下,江鎢集團逆勢進行低成本擴張,先后投資控股銅鼓有色化工、定南鑫盛鎢業、贛州遠馳新材料3家民營企業,通過合作的方式,填補了鎢產品深加工產業鏈的*,覆蓋了除
硬質合金以外的所有鎢制品,鎢綜合冶煉能力由以前的每年5000噸增加到1.8萬噸。同時,與江鎢集團合作的民企也都獲得了翻番的發展,2005年,新增3家控股民企銷售收入就達近6億元,足足占集團公司總銷售收入的一半。而到了2006年,隨著行業的進一步復蘇,江鎢集團控股的4家民企銷售收入均超過2億元,*高的達到6.5億元。江鎢集團的成長也隨著全資企業的飛速發展和民企的加盟實現了“三級跳遠”,從2004年至2006年,實現銷售收入分別為1.23億元、12.19億元、23.35億元;利潤總額0.42億元、2.1億元、3.4億元。今年銷售收入突破30億元,利潤總額突破4億元已成定局。目前集團公司控股的民企已達15戶,在建項目5戶。
與“民”齊進,共興鎢業的關鍵是企業文化的整合。“堅定信念,不畏艱難,務實創新,和諧發展”是江鎢的精神。現在江鎢集團抽調干部組建項目組,能做到當天通知、當天報到,連家屬也沒有一個拖后腿的。如湖南邵陽礦業項目組,今年元宵節集中,第二天就奔赴礦點。云南金平項目組組長克服父親臥病在床的困難,領著一班人奔赴邊陲礦點。兩個項目組只用兩個月左右時間就完成了前期探礦的準備工作。江鎢集團領導為尋找和考察項目,上高原、進山寨、奔草原、到邊疆,跋山涉水,披荊斬棘,在云南邊陲原始森林一呆就是一個月,在青藏高原項目考察現場邊吸氧、邊工作。機關的同志到青海無人區驗收勘探成果,提出“缺氧不缺精神、高原高效”的口號,將國旗和集團公司的旗幟插到5600米的礦點主峰。正是這種企業文化,促進了江鎢集團與民企的雙贏合作、催生了江鎢集團跨越式的發展。
多“金”齊上做大做強
強化對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企業下一步發展的命脈;產業多元化,是江鎢集團尋求新的增長點、實現持續高速發展的必然選擇。2005年江鎢集團就在青海、云南、湖南等地開發資源項目,發展鉍、鉛、銀等多金屬產業,先后投入1.48億元啟動2個重點項目的調研和建設。其中,贛冶公司鉛、鉍、銀熔煉和鉬回收、銅鼓鎢化工技改等4個項目已竣工投產,使鉛、鉍、銀等綜合冶煉能力達到了1.5萬噸/年。而銅鼓鎢化工技改項目僅用5個月就竣工投產,創造了同行業*速度。通過項目開發建設和結構調整,江鎢已形成鎢綜合冶煉加工能力2.6萬噸/年,成為國內*大的鎢初中級產品生產資源型企業,而鉍冶煉能力已經成為世界*,形成了以鎢為主、多金屬品種采選冶煉加工并進發展的態勢。而公司在江西省內外、境外控制和擁有的有色金屬資源總量也擴充到原有資源量的10多倍。
與此同時,江鎢還在繼續扎實推進一批核心項目和資源項目建設。在未來5年內,江鎢集團將建成4—5個大型資源接替基地,新增有色金屬儲量200—300萬噸;形成鎢、鉬、錫、鎳、鈷、銅、銀、鉍綜合冶煉加工能力30萬噸/年,其中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能力3萬噸;建成年產值30億元以上的企業2—3個,年產值10億元以上的企業4—5個,從而完成一個橫跨省外國際、延伸上下游、打通產學研、技術市場緊密關聯、主業突出的現代化產業布局。
目前,江鎢集團憑借著自身的綜合優勢,以擴充資源為基礎、以發展高新技術產品為導向,初步形成了以鎢板塊、其他有色金屬冶煉加工板塊、礦產資源板塊、多種經營板塊為主的4大板塊為支撐的產業發展格局。今年雖然面臨著國家出口政策調整影響,鎢產品市場需求不旺、產品價格持續下跌的不利局面,江鎢仍然獲得了驕人的成績。1—7月,實現銷售收入20.4億元,同比增長72.3%;工業增加值2.32億元,同比增長48.3%;利稅總額2.94億元,稅金8636萬元,同比增長11.3%;利潤2.07億元,同比增長10.62%;出口創匯8394.86萬美元牞同比增長10.42%。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