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1月16日報道:中國電池行業抓住全球鈷市場供應過剩的機會,推動改變這種大宗商品的定價方式。
剛果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和印度尼西亞的鈷礦開采迅速擴張,導致鈷產量遠遠超過需求,拖累了全球鈷價。這也促使受到擠壓的中國煉油廠努力爭取改變鈷的買賣方式。
知情人士說,*生產商CMOC Group Ltd.和歐亞資源集團(Eurasian Resources Group)已同意以中國硫酸鈷的價格出售更多原料。硫酸鈷是一種用于電池的化學物質。這是一種從幾十年來典型的針對精煉鈷金屬定價的轉變。
知情人士說,到目前為止,這只是部分轉變,主要供應商嘉能可公司(Glencore Plc)對此表示反對。由于是私事,知情人士要求不具名。但價格變動只是過去一年電池材料行業從繁榮到蕭條的暴跌引發的諸多動蕩之一。
CRU Group駐倫敦電池金屬分析師托馬斯?馬修斯(Thomas Matthews)表示:“煉油商更傾向于硫酸鹽定價,而進入市場的材料過剩意味著它們處于主導地位。”他說,至少在未來五年內,針對化學品的定價將成為常態。
據中國金屬市場的數據顯示,去年鈷價暴跌約30%,去年12月中國硫酸鈷價格跌至至少2010年以來的*低水平。咨詢公司Rystad Energy預測,2024年全球將出現有史以來*大的盈余之一。
從交換
與許多利基商品一樣,鈷的供應合同通常是根據第三方機構評估的現貨價格確定的。礦商通常會按照英國公司Fastmarkets公布的全球金屬價格的一定比例出售氫氧化物,以生產硫酸鹽。
但中國煉廠目前正在參考國內機構上海金屬市場(Shanghai Metals Markets)提供的硫酸鈷價格,利用供應充足的時期尋求價格,它們表示,這些價格更能反映一個不斷擴大、以中國為中心的電池供應鏈。
Rystad表示,到2030年,電動汽車電池將占鈷需求的41%,高于去年的28%。盡管電池化學成分已經轉變為不需要鈷的電池,但這還是發生了。
長期以來,從鐵礦石到原油,再到現在的電池材料,中國工業一直在爭取更大的大宗商品定價權。去年推出了鋰期貨合約,而俄羅斯*大的鎳礦商據說在上海以人民幣定價出售部分金屬。
Rystad的數據顯示,中國的CMOC、嘉能可(Glencore)和ERG是全球三大鈷礦商,合起來占全球產量的一半以上。
知情人士表示,嘉能可拒絕在談判中對硫酸鹽定價,因為它對中國終端產品市場的控制力較弱,而與化學品定價掛鉤可能會加大其在價格或需求下滑時的風險敞口。
在回應彭博社的詢問時,CMOC的一位代表表示,該公司在其銷售合同中引用了各種公式,包括鈷金屬和應付款、氫氧化物報價和鈷鹽產品。ERG沒有回應置評請求,嘉能可拒絕置評。
崩潰
隨著供應的擴大,鋰和鎳也在2023年與鈷一起暴跌,中國蓬勃發展的電動汽車行業放慢了其高速增長的速度。油價暴跌造成了嚴重破壞,新項目停滯不前,庫存激增,投資者興趣減弱。
對于鈷來說,供過于求是一個特別的問題,因為它幾乎完全是制造銅或鎳的副產品。印尼蓬勃發展的鎳礦已使這個東南亞國家成為僅次于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全球第二大鈷生產國。在這個非洲國家,鈷的一個主要新來源是CMOC的Kisanfu銅項目。
因此,瑞斯塔能源(Rystad Energy)的分析師Susan Zou表示,盡管價格波動劇烈,鈷的過剩也在不斷增加,但不太可能出現大規模關閉鈷礦或有針對性地控制鈷產量的舉措。
"只要銅價保持在不錯的水平,就仍會有對采礦活動的興趣,"鄒補充道!般~的上漲仍有可能抵消鈷的部分跌幅!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