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14日,美國國會對華執行委員會(Congressional-ExecutiveCommissiononChina,CECC)主席共和黨議員克里斯·史密斯(ChrisSmith)主持召開主題為“從鈷到汽車:中國如何在剛果(金)(以下簡稱“剛果”)剝削童工和‘強迫勞動’”的聽證會。
會上,史密斯表示,將在本周推出UFLPA的“姊妹”版——《鈷供應鏈法案》[1]。該法案將針對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含鈷產品適用“有罪推定”原則,即所有中國的鈷產品都是從剛果的通過“強迫勞動”或“使用童工”的礦中開采加工而來,因此應禁止進口到美國(除非進口商有“清晰且可靠”證據證明并非如此)。
如今中國企業在鈷礦資源的優勢地位令美國“眼紅”,甚至不惜將鈷供應鏈問題政治化,此舉目的可謂“一石二鳥”。一方面,掣肘中國企業在海外的礦業投資,引起當地民眾對中國企業的抵觸,或者以“人權”和“環境”為由對中企加強審查和施壓,從而增加談判籌碼,獲得更高受益;另一方面,美國聯合西方盟友對中國鈷產品的抵制,有利于西方企業在剛果發展鈷礦業務,獲得競爭優勢,維護供應鏈安全與穩定,為整體美西方對華“去風險化”的大局服務。
美國國會及白宮中非政策問題顧問、知名智庫研究員JosephMulalaNguramo[2]在聽證會上則是更加明確提出三大建議,充分暴露美國的野心。
一是應該積極作為,“幫助”剛果促進發展。建議美國政府幫助剛果建成全球電子制造中心,比如簽署更多類似美國、剛果和贊比亞簽署電動汽車電池鏈的諒解備忘錄。
二是應該為美國和西方市場找到中國的替代方案。如積極推進《非洲增長機會法案》(AGOA)的落地實施、促進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USIDFC)和繁榮非洲計劃,為西方和美國市場提供中國以外的替代方案。此外,還應該支持批準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協定(AFCTA)。
三是加強對剛果當地民眾的教育,以便其意識到出口中國的資源浪費和對環境的污染影響,“丑化”中國企業形象。多家中國企業都被點名,如洛陽鉬業、華友鈷業,殊不知,在中國企業收購之前,剛果的礦產資源都是被美資控制。[3]
未來,中美爭奪能源轉型關鍵礦產資源控制權的競賽將在非洲愈演愈烈,中國企業可能成為地緣政治博弈的“犧牲品”,需要提前做好風險防范與應對。
[1]英文全稱:China’sOdiousandBrutallyAtrociousLaborTraffickingSupplyChainAct
[2]西點軍校畢業,簡介參考:https://www.atlanticcouncil.org/expert/joseph-mulala-nguramo/;
https://www.cecc.gov/sites/chinacommission.house.gov/files/documents/Joseph%20Written%20Testimony.pdf
[3]NicolasNiarchos,“TheDarkSideofCongo’sCobaltRush”,TheNewYorker,2021年6月7日。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