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黛娜·麥克勞德(Dinah Mcleod)第二次來到中國。
從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出來后,這位國際鈷業協會(Cobalt Institute)的主席和同行的協會宣傳主管瑪麗娜·德米多娃(Marina Demidova)驚訝地發現,上海道路上跑的車中很多是電動車,這和歐美國家的情況大相徑庭。
“電動車的噪音很小,因此我們感覺整條道路都很安靜。”瑪麗娜露出難以置信的表情,“這種感覺與在歐美出差時完全不同。歐美國家道路上大部分行駛的還是汽油車,馬達聲音很大很吵。”
她倆對電動車發展的格外關注,很大程度上與其工作有關。國際鈷業協會是由鈷的生產商、使用者、回收者和貿易者組成的貿易協會,愿景是促進各種形式鈷的負責任、可持續的生產和使用。而鈷正是在動力鋰電池生產過程中會用到的一種關鍵原材料。
近日,黛娜接受了上海證券報記者的專訪,并*對當下鈷市場的供需形勢、鈷價前景、鈷開采的新技術以及業界爭議很大的無鈷電池等給出權威回應。
解讀鈷價:短期回落 長線看高
身為國際鈷業協會的高層,黛娜的采訪話題自然離不開鈷價和鈷的供需形勢。
據她介紹,目前鈷的供應量正大幅上升,尤其在洛陽鉬業KFM項目上線后供應進一步放量。而電動汽車的用鈷需求增幅慢于鈷供應量的增幅,因此今年鈷價有所回落。
“過去幾年,在多種因素的疊加作用下,鈷的供應鏈端受到很大挑戰。但業內長線還是看高鈷價,因為鈷的需求將保持增長。”黛娜說。
在談到具體的供需結構方面,黛娜表示,鈷的供給渠道正趨近多元化,剛果(金)的鈷產量占比或保持穩定,印度尼西亞將成為很有潛力的鈷供給國。2022年,印尼的鈷產量為10000噸,是其2020年產量的10倍,成為全球第二大鈷生產國。目前,剛果(金)的鈷產量占比為73%,印尼占比為5%。
“印尼鈷產量之所以獲得快速增長,是因為中國企業在當地大量投資以高壓酸浸技術從紅土鎳礦中提煉鈷的設施和裝備。預計到2040年,印尼的鈷產量還會增長10倍。”黛娜說。
不僅如此,黛娜透露,當下深海采鈷正在成為國外炙手可熱的新技術。黛娜表示:“北美和歐洲的投資者很關注這一領域,投資深海采礦的熱度堪比19世紀北美的淘金熱。這項技術潛力很大,但相關開采水域、技術尚不成熟。”
在鈷的應用方面,黛娜提到,9%的鈷應用于高溫合金,而70%的鈷應用于電池,其中電動車的電池用鈷占到40%,消費電子電池用鈷占比30%。
“高溫合金是一個日漸增長的應用領域,而且增長非常迅速。業內有這么一句話,‘沒有鈷的話,你連戰斗機都沒法生產和制造’。但鈷在高溫合金應用領域的增長速度和在電動車領域的增速相比是小巫見大巫了。”黛娜說。
談無鈷電池:含鈷電池可回收性更強
在專訪中,黛娜*常提到的一個關鍵詞是“可持續”。
“可持續理念對整個市場產生了極大和深刻的影響,事實上已成為一個主導趨勢。”黛娜放慢語速說,“鈷企想要長期存續和發展,就必須做到可持續,否則就會被市場淘汰。消費者也更認同可持續的產品和技術。”
黛娜本人曾長期從事可持續發展工作,“之所以加入鈷業協會,也是因為我們認為鈷行業是實現‘雙碳’轉型的一個關鍵點。”
黛娜認為,相比無鈷電池,含鈷電池的可回收性更強。在國外,客戶除看重電池的續航里程、容量體積外,還對動力電池的可回收性關注度很高,“而含鈷電池在這塊*比無鈷電池要好得多。”
黛娜介紹,含鈷電池可回收的經濟價值可達1萬美元,而無鈷電池(主要是磷酸鐵鋰電池)可回收經濟價值只有4000美元。
“可持續理念不僅貫穿到產品‘從搖籃到報廢’的生命周期,還要考慮其回收和二次利用。”黛娜表示,企業如果可以將可持續發展做好,就能在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在解決全球氣候危機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評價中國鈷企:“非常有競爭力”
在被問及如何看待中國鈷企的競爭力時,黛娜表示:“我對這個問題的*反應是:是的,他們非常強!”
“中國鈷企非常有競爭力,一直以來都是這樣。盡管隨著西方公司進入鈷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但我相信未來中國鈷企也能保持強勁的競爭力。”黛娜表示,中國鈷企的體量很大,基本占據了市場的主導地位。這些企業進入鈷行業的時間很長,也擁有豐富的從業經驗。
以洛陽鉬業為例,這家發源于河南洛陽的公司早已走向國際化,成為行業巨頭。公司是全球*的銅生產商,即將成為全球*大鈷生產商,間接持有TFM銅鈷礦80%權益。另外,公司間接持有KFM銅鈷礦71.25%權益。今年前三季度,洛陽鉬業銅金屬產量為286233噸,鈷金屬產量為37259噸。
“我們非常高興洛陽鉬業能夠成為我們的會員,也希望有更多的中國企業能加入我們。”黛娜不失時機地向中國鈷企伸出橄欖枝。
她還表示,在鈷加工領域,中國企業毋庸置疑同樣占據主導地位。“他們很早就入局,相比其他國家的企業,中國企業看得更加長遠。”
“我們熱切盼望能更多了解中國的鈷生產、精煉和應用市場,也希望起到牽線搭橋的作用,向全球反饋更多中國企業的行動和理念。”黛娜*后說。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