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30 日,浙江欣興工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欣興工具)發布*公開發行股票并在主板上市招股說明書(申報稿),華泰聯合證券為主承銷商。
欣興工具是國內*的孔加工刀具生產企業,自設立以來始終聚焦于孔加工刀具中鉆削刀具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業務,形成了環形鉆削系列產品、實心鉆削系列產品及相關配套產品。對該行業進行分析。
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硬質合金工業體系成熟,對材料基礎原理和涂層原理的研究成果較多,通過持續不斷的優化硬質合金材質、涂層和刀具結構,提高硬質合金刀具的高效加工性能,使硬質合金刀具能夠*大范圍的應用到各種領域。根據前瞻資訊的報告顯示,在世界范圍內,硬質合金刀具占主導地位,比重超過 60%。
根據 QYResearch 出具的《Global Cutting Tools Market Professional Survey Report 2018》,全球金屬切削工具市場預計到 2022 年將從 2016 年的 331.06 億美元增長到 389.84 億美元,2016 年至 2022 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 2.7%。
我國切削刀具市場消費情況與我國制造業發展水平和結構調整息息相關。受國內投資增速放緩和需求結構調整影響,2011 年至 2016 年刀具市場規模主要集中在 312 億元至 345 億元的區間。" 十三五 " 規劃實施以來,國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化,根據浙商證券研究所研究報告,2018 年切削刀具行業市場規模達到 421 億元,相對于 2016 年增長 30.95%。2019 年受中美貿易摩擦以及汽車等下游行業下行的影響,我國切削刀具市場規模下降至 393 億元,2021 年市場規模達到 477 億元,同比上升 13.3%,2005-2021 年我國刀具市場消費額的年復合增長率約 8%,2030 年中國刀具市場消費額有望達 631 億元,預計 2021-2030 年刀具市場消費額的年復合增長率約 3%。隨著我國制造業的不斷發展,我國刀具市場規模有望持續增長。
隨著國內刀具企業在材料、工藝、生產裝備等方面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國產刀具逐步向高端市場延伸,進口刀具的市場份額逐步下降。近年來,國內刀具企業通過不斷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生產工藝研發和產品開發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國產刀具向高端市場延伸,憑借產品性價比優勢,已逐步實現對高端進口刀具產品的進口替代,加速刀具的國產化。根據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統計數據,2022 年我國進口刀具規模為 126 億元,較 2021 年的 138 億元下降 8.70%。2016 年至 2022 年進口刀具占刀具總消費的比重從 37.26% 下降至 28.57%,我國刀具的自給能力在逐步增強,進口替代速度加快。同時,隨著我們刀具產品技術水平及產品多樣性的不斷提高,我國刀具產品的出口量亦在持續增長,2018 年至 2022 年,我國刀具產品出口規模如下:
在鋼結構工程施工的過程中,因鋼結構部件體積規格較大且有現場施工的需求,麻花鉆對鉆削機器功率要求高、加工效率低的特點逐漸成為在特定加工環境下的加工瓶頸,環形鉆削系列刀具根據該生產需求,通過空心薄壁的結構設計,在圓周設置多個切削刃,鉆削時僅對孔切割一條環型槽以完成鉆孔,實現了小功率環境下的高效孔加工,滿足了鋼結構工程在特定加工環境下的鉆孔要求,逐步形成了包括鋼板鉆、薄板 / 厚板孔鉆等代表性產品。隨著鋼結構工程在各類建設工程中逐步推廣應用,環形鉆削系列刀具在相關應用領域逐步替代傳統麻花鉆。
同時,隨著制造業的發展,高效高質量孔加工要求不斷增加,特別在專業生產線工況加工中,傳統麻花鉆的加工效率與精度已不能滿足當前部分工藝要求,同時一體成型的結構也對麻花鉆修磨等維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此,通過選擇高性能材料、可換結構等技術方法,提高鉆頭的鉆削效率與精度,市場中逐步推出了現代實心鉆削系列產品,現代實心鉆削系列產品提升了鉆削加工的綜合效率與鉆孔質量,符合現代精密制造業的要求,并通過可轉換刀頭的形式,減少了刀具頻繁修磨對加工效率的影響,逐步形成了包括鏟鉆、S 鉆、整硬鉆、深孔鉆等代表性產
從材料的角度劃分,刀具產品所使用的材料分為硬質合金、工具鋼、陶瓷、立方氮化硼、金剛石等,不同材料適應于不同的加工場景。根據華泰證券研究所研究報告,我國機械加工行業使用硬質合金切削刀具占比約 53%,使用工具鋼切削刀具占比約 21%,硬質合金及高速鋼刀具系目前國內主要刀具材料,按照 2021 年市場規模 477 億元及 2021-2030 期間年復合增長率 3% 進行推算,2022 年至 2025 年我國硬質合金刀具市場規模約 260 億元至 285 億元,高速鋼刀具市場規模約 103 億元至 113 億元。
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不代表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的觀點。中國硬質合金商務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據此投資,風險自擔。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愿在本網發布,請在兩周內來電或來函與本網聯系。